在瑜珈課教學生身體覺察時,常常得到的回答是:「沒什麼感覺?我應該要有什麼感覺?」
身體的感受,其實一直都在,但常常我們沒有去注意它。我認為這種感覺跟料理食物,品嚐食材味道的時刻很像。
身為土身土長的台灣人,從小吃著各種醬汁長大:
蚵仔煎要淋上橘橘紅紅的濃稠醬汁,肉丸要淋醬油膏或是粉紅色的醬料,白飯淋一點滷肉汁就是台灣名菜滷肉飯,小吃店的燙青菜配肉燥,豆乾海帶必加醬油膏。
水餃要沾蒜蓉醬油,火鍋必有的是沙茶醬;就連內餡已經香味撲鼻的水煎包,也必須淋一點醬油膏才過癮。
以前我吃飯,無醬不歡。我搬去波蘭自己住之後,廚房總是瓶瓶罐罐,像是醬料王國。不管是波蘭食材還是義大利麵,只要加一點醬油辣油,蔥薑蒜下去爆香,味道就跟在台灣一樣。
食材原本是什麼味道,不太適應的歐式口味,當有醬在手,煩惱通通飛走。管他什麼味,把醬汁淋下去就對了!後來跟西班牙男友同住之後,廚房第一個補充的也是亞洲醬料,做菜的時候也是不同的醬汁狂加。
我男友做的料理也很美味,有一次我幫著他一起做午餐,順便想學學他平常做那道好吃的燉蘑菇,到底加了什麼神奇的食材,味道這麼鮮美。
「鹽、橄欖油、一瓣蒜、白葡萄酒……沒了。」男友一邊翻炒蘑菇,平靜地回答我的問題。
「那為什麼味道這麼香?你沒有加別的香料嗎?」我不相信他的說法,追問下去。
「沒有呀!是蘑菇本身很好吃吧!」男友笑笑地說道,把火轉大收汁,把燉蘑菇盛盤。我插起盤中的燉蘑菇放倒嘴裡咀嚼,邊吃邊想:「原來你不用加東加西,就這麼美味呀!」
我學生時代的一個朋友,對好吃料理的評價總是:「很有味道!」食物的本身的味道,卻常常被我們給忽視掉,如同身體的感受。
強烈的感覺容易被注意到,而我們不自覺把注意力集中於此,也不自覺認為:我就是會酸,做這個動作就是會搞得我很痛!但其他地方呢?身體的其他部位呢?
在瑜珈課的時候,如果要練習身體覺察,我會請學生先注意感覺比較強烈的地方:比如特別酸特別緊的地方,也許是大腿後側,也許是肩頸。
接著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感受不強烈的地方,然後多花一點時間在那裡。有時候學生會說有原本沒發現的感覺,有時候還是沒什麼感覺。重點是要好好的觀察他,才可能帶來新發現。
有時我也引導學生再度回去觀察一開始感覺強烈的身體部位,也有不少人意外地發現,原本又酸又緊的感覺,不一樣了!可能變得熱熱麻麻,可能變得感覺不明顯,可能從難受的痠痛變得舒服的酸麻。
如同上面的蘑菇,本來就很鮮甜,但是當我加了醬汁之後,強烈的醬汁味壓過蘑菇本身的香味,這時候蘑菇本身的味道就不明顯了!當我們一直注意到酸痛緊的地方時,就像那堆醬料,會不容易注意到蘑菇的原味,也就是身體的細微感受。
當我們多去注意感受比較不強烈的其他身體部位,或是再度回來觀察感受明顯的身體感覺時,那個濃烈的醬汁好像變淡了。
原本嚐不到任何菇味,現在似乎吃得出蘑菇的鮮味;原本刺痛的感覺,可能變得不痛了,或感受更深刻,也可能有不同的感覺。
我也喜歡麻辣鍋、淋滿醬油膏的海帶豆干,這些台式料理都很美味。但是味道清爽,只加了鹽和橄欖油的地中海式燉蘑菇,是另一種淡淡的美好風味。
Sima 近期課程:呼吸療癒體驗課詳情
你可以在下面平台播放音頻並追蹤 <聊療瑜珈>
你喜歡這篇文章和節目的的內容嗎?在下面留言給我一些反饋吧!
如果有任何問題,歡迎在底下留言一起討論!
在IG螢幕截圖分享你收聽的心得給我: @simayogatalk
【免費支持創作】在下面拍手5下,讓我有機會得到內容創作酬勞 🙂